科技重塑城市未來
全國勘察設計信息網 www.anorange.cn
2018/5/2 6:09:27
來源: 全國勘察設計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打印本頁
英國學者約翰·里德曾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展現了人類所有的成就和失敗。我們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們!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孕育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城市和城市文明。如今,城市日益膨脹、人口繼續涌入,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時代,建設智慧城市不再僅僅是建設一套數字系統、馬路更換數字交通燈、學校更新一套在線課程表等這么簡單。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還要系統地思考城市與居民、城市與科技、城市與空間、城市與經濟、城市與公平5個維度的關系。
城市與居民: 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在農業科技突飛猛進的半個世紀里,也正值全球快速城鎮化之時,實踐證明,人口流入最多的地方往往經濟最繁榮,而流出地往往經濟蕭條。人才無疑成為城市最寶貴的財富,人口的增減甚至可以直接視為城市經濟的晴雨表。因此,圍繞著人才爭奪的“城市競爭”持續上演。 《零和博弈下的城市戰爭》研究報告稱,在高素質人口的競爭格局上,同時具備增長率和沉淀率的省份在未來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其中,廣東省以511%的增量以及85%的沉淀率遙遙領先;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貴州等西部省份則是“黑馬”,值得關注;浙江、陜西、河北、福建等地則相對較弱?傮w來看,北京、上海、天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上升幅度最大,東部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遷移人口以省內遷移為主,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人口更偏向于省際遷移,江西、陜西、湖北等省份高等教育人口省際遷移的比例相對更高。盡管面臨較大的資源承載壓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淘汰低端產業同時,對高端人才延攬的競爭日益激烈,集中表現為提供落戶便利。目前,北京、廣州和深圳都已實施積分落戶制度。未來一段時間,一線城市、超級城市仍然是最強大的人才“磁石”,同時一批中小型特色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也在不斷放大。
城市與科技: 《黑鏡》不是人類的未來 英國電視臺制作的電視劇《黑鏡》被英劇迷們視為21世紀的“神劇”。這部電視劇分為多個以現代科技為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在一系列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科技的迭代直接決定著未來城市的外觀。從歷史的角度看,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給城市帶來巨大變化,包括城市的景觀、規劃以及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 每一次科技革命帶動了一批代表性產業的繁榮,同時也帶動了產業帶上的城市崛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前沿科技將給當下城市的發展帶來深刻變化。 大數據無疑如同未來城市建設的“大腦”。有別于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數據資源利用越多、挖掘越多,產生的價值越大。今天,由城市運行所產生的交通、環境、市政、商業等各領域數據量是巨大的。這些數據經過合理分析挖掘可產生大量傳統數據所不能反映的城市運行信息。 智慧城市通常要覆蓋能源、交通、醫療、金融、通信等功能和服務,由于各功能對應系統的業務目標不同,相應的軟件、接口、體系標準等元素也都存在明顯差異。負責智慧城市建設的部門要想將來自各種數據源的數據進行整合并轉換為有用、可靠和及時的信息,并通過高效的分析做出實時、優化的業務決策,就需要從全局視角出發進行總體架構設計,對整體系統的業務目標、業務價值、資源集成、業務互聯和數據互通等問題進行統籌考慮和規劃。否則,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大量重復建設和業務無法協調等問題。 基于大數據之上的人工智能將逐漸普及,還將越來越多地轉化為大數據驅動計算、傳感器驅動計算、多媒體驅動計算。因此,大數據智能、感知融合智能、跨媒體智能均不可避免,傳統方法將受到挑戰。不久的將來,醫生可以通過語音寫病歷,比傳統手寫病歷更快捷;醫學機器人或將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就醫體驗;患者能體驗到定制化的診療方案;醫療診斷也將更加準確。從計算機模擬人到人機融合、再到群智系統,人工智能將深刻地改變城市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和其交互方式。
城市與空間: 超越地理局限的可能 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對于一座城市的發展來說,還有比地理位置更能決定未來的因素。 中衛市是寧夏自治區一座位于黃河邊的地級市,四周被戈壁、沙漠所包圍,與北京、上海等繁華城市相距幾千千米。正是當地人常年忍受的大風、寒冷、干旱氣候使得這座默默無聞的西部小城備受云計算提供商的關注。中衛市夏季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有利于降低數據中心的冷卻成本。此外,寧夏自治區的風電人均裝機和人均發電量均居全國之首。中衛市充沛的電力加上豐富的風電資源能夠滿足數據中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也正因此,亞馬遜公司在全球的第10個數據中心選擇落地中衛市,并從2016年7月起數萬臺服務器開始陸續從北京運抵中衛。與此同時,一批大單正向中衛市走來。據報道,微軟計劃在中衛市投資60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中國聯通計劃投資14億元,規劃占地200畝,在中衛市建設9300個機架的云計算數據中心;中國移動計劃投資130.45億元,規劃占地200畝,在中衛市建設市1.77萬個機架。位于中國傳統經濟地理版圖邊緣地帶的中衛市幸運地憑借互聯網實現了經濟發展的彎道超車。 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人類智慧在哪里集中財富就在哪里積聚。財富積聚的中心城市促使更多的人來到這里工作和交流,從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奪高科技人才是城市和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要素。
城市與經濟: 知識社會的必然 美國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未來社會運行的最基本的經濟資源是知識,絕大多數人都將變為知識的生產者、交易者和傳播者。 知識社會的到來,不僅要求個體需要強大的知識技能和專長,也對不同城市的發展提出了挑戰。紐約、倫敦、東京、北京等一批超級都市仍然繼續扮演甚至強化其知識中心的地位。 在全球化時代,經濟動能并非國家,而是能夠在全球層面參與國際分工、交易與合作的世界性都市,它們兼具知識中心、創意中心、金融中心的功能。這些世界城市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也是匯聚人才、信息和資本的平臺。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也更直接地體現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
城市與公平: 世界扁平化使就業和創新環境更加公平 在互聯網時代,世界扁平化使就業和創新環境更加公平。 隨著“工業4.0”的發展,機器能力的提高將會制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機器人的出現將使人力資源得到新的解放、三維打印技術的發展也將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在初級階段也會出現“機器吃人”的失業問題。為防止社會動蕩,社會體制必將發生大變革,最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和諧將產生公平的城市。新體制應在機器人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基于互聯網的公平基礎建立更加完善的福利社會,使人人可依其天性而各得其所,不受金錢的驅使但能按興趣愛好在公平的環境下工作生活,更多地創新和實現自我價值。
作者:司 曉 周政華 劉 瓊
|